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农历知识 > 2023年入伏时间表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2023年入伏时间表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作者:农历小编 来源自:农历网 时间:2023-12-26

夏有三伏,初伏、中伏、末伏,初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通过2023年入伏时间表,大家就能知道今年的入伏出伏时间了,如果你对三伏天还不是很了解,接下来小编就为各位小伙伴带来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带你了解更多农历知识

【2023年入伏时间表】

2023年7月11日入伏,2023年8月19日出伏。

夏有三伏,分别是初伏、中伏、末伏,这是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又闷热的时间段,入伏后意味着我国各地进入上蒸下煮的高温模式。

初伏和末伏的持续时间都是固定的,都为10天,而中伏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要么是10天,要么是20天,因此整个三伏天要么有30天,要么有4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为1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为20天。

三伏的时期与干支纪日有密切联系,老话说“夏至三庚便数伏”、“秋后一庚数末伏”,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进入末伏了。

那么什么是“庚日”?所谓的“庚日”就是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日。我国古代用“干支历”来记录年序、月序、日序、时序,分别为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这里的“庚日”就是干支纪日的组成部分。

“干支纪日”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60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六十天为一周期,循环记录日序。倘若今天是甲子日,那么明天就是乙丑日,后天就是丙寅日,从甲子日到下一个甲子日需要60天。

由于天干是10个,因此每隔10天出现一个庚日,庚日总共有6个,分别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

2023年夏至日为6月21日,这天恰好是“庚戌日”,因此这天是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此后每隔10天一个庚日。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在7月1日,为“庚申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在在7月11日,为“庚午日”,因此7月11就是入伏的时间。由于初伏的时间是固定的10天,因此7月11日~7月20日为初伏。

今年立秋在8月8日,这天是“戊戌日”,8月9日是“己亥日”,8月10日是“庚子日”,由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时间,并且末伏也是固定的10天,因此8月10日~8月19日为末伏。

中伏的时间处于初伏和末伏之间,也就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开始时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一直持续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这段时间便是中伏的时间。今年立秋后的第四个庚日在7月21日,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今年中伏总共20天,整个三伏天有40天,是加长版三伏天。

今年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在7月31日,为“庚寅日”;今年夏至后的第六个庚日在8月10日,由于夏至(6月21日)与立秋(8月8日)之间有5个庚日,我们同样可以知道今年中伏有20天。

由于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每年出现的时间几乎不一样,因此每年三伏天的开始时间几乎都不一样,同时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总体来说,每年三伏天的时间大体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即小暑和处暑之间。

夏至后虽然白昼时间在慢慢缩短,但是白昼时长依然大于黑夜,地面吸收的热量依然比散发的多,地面的热量还将不断积累,到了三伏天地面积累得热量达到最大;此外三伏天主要吹东南风,东南风温暖而潮湿,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今年入伏的时间为7月11日,出伏的时间为8月19日,整个三伏天有40天,我们要做好防暑的准备。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3年7月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从7月11日一直持续到8月19日,总共40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三伏天之所以最热,是因为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加上平均风速较小,雷雨之前气压较低,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三伏天是按农历计算,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入伏后昼夜温差小,容易休息不好,所以活动量不要太大;要注意夏季卫生,避免夏季传染病;伏天是食物霉变高发期,要注意食物保质、保鲜。出时,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三伏天名字的由来

一般来说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三伏天的衣食住行

衣:选择浅色、纯棉、吸汗、宽松透气

1、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浅色、纯棉、吸汗、宽松透气的衣服,且不要穿的过多,不应以成人的感觉判断孩子穿衣多少,宝宝活动后容易出汗,只要宝宝后背没有汗,说明穿衣是合适的。

2、孩子在外面玩的时间长,建议给宝宝带多备一件衣服,出汗多或淋雨后可以及时更换,以免感冒。

3、商场或餐馆等公共场所常开空调,温度较低,为防止冷热交替导致孩子生病,家长最好准备一件厚薄合适的外衫,及时加减衣物。

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1、大暑时节天气炎热,湿气较重,中医认为脾胃容易被湿气困阻,孩子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厌食的情况,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山药、丝瓜、茄子、苦瓜、南瓜、胡萝卜等清热解暑、健脾开胃;适当进食应季瓜果,如西瓜、甜瓜、桃子等;不可过度贪凉,少喝冷饮、冰镇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2、夏季容易出汗,应多饮水,温白开水是最好的饮品,少喝饮料,也可以自配口服补液盐或自制酸梅汤(乌梅20g、生山楂20g、陈皮20g、甘草3g、冰糖适量一起煎煮)清暑止渴。

3、夏季天气炎热,细菌繁殖加快,食物较容易变质,应预防发生急性胃肠炎,不宜吃剩菜剩饭。

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1、适当增加孩子的午休时间,最好在1小时至2个小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注意室内空调温度,在26~28℃为宜;室内温度不要过低,造成室内外温差太大,另外不要让空调冷风直接吹孩子,腹部受凉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或腹痛等不适,面部受风也是引起孩子面瘫的诱因。如果室内开着空调,每天最好开窗通风两次以上,每次15~30分钟。

行:尽量不要在烈日下外出活动

1、每天11:00-14:00,阳光最炽热、地表温度最高的时候,尽量不要让孩子在烈日下外出活动,尽量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在荫凉空旷的场所进行活动,并及时补充水分,以免中暑、晒伤。

2、大暑节气雷雨较多,应教育孩子避免蹚水,不要在不知水况的地方游泳,防止电击、溺亡。

精彩推荐

大师亲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