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古人们对年龄有不同的雅称,比如说加冠之年、豆蔻年华等等,那么你们听说过志学之年吗?知道志学之年是什么意思吗?有时候古人的年龄不是用数字来表达的,而是用与年龄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而不是直接说出一个人有多大或者自己有多大,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志学之年是指多少岁吧!
【志学之年是什么意思】
志学之年,汉语词汇,出自《论语·为政》,解释为年龄的代称,为15岁。
志学之年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阶段是人们形成自己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和追求,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志学之年也是人们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人们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志学之年也是人们建立社会关系和拓展人脉的重要时期。通过参加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人们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导师,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志学之年中的志学是什么意思?
志学的意思是:志力于学习。
词语分开解释:志 : 志 zhì 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学 : 学 (学) xué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
基本解释:专心求学。借指十五岁。出处: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引证解释: 专心求学。引语本《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学。”《魏书·儒林传·刁冲》:“冲 免丧后便志学他方, 高氏 泣涕留之, 冲 终不止。”唐 白行简 《李娃传》:“﹝ 李娃 ﹞因令生斥弃百虑以志学,俾夜作昼,孜孜矻矻。”
借指十五岁。引三国 魏 曹植 《武帝诔》:“年在志学,谋过老成。”宋 孔平仲 《续世说·纰缪》:“隋 王劭 爰自志学至乎暮齿,笃好经史,遗落世事。”
志学用作人名有志气、有理想、真诚、博学多识之义。志本义指志向、意志、志气、志趣,寓指雄才大略、踌躇满志、宏图大志,用作人名意指志向、有理想、有目标。学本义指学习或钻研知识,也指传授知识的地方,用作人名有勤学好问、有学识、有内涵之义。
志学之年的影响
志学之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可以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积累知识和经验,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志学之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项目,人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志学之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人生智慧和情商。通过与不同的人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志学之年是指一个人在追求学问和追求志向的年龄段,通常从大约20岁开始,一直延续到30岁左右。在这个阶段,人们充满热情和动力,渴望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志学之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建立社会关系和拓展人脉。志学之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可以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培养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人生智慧和情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志学之年,不断学习和实践,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志学之年是指多少岁】
志学之年是指15岁。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志学之年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为人处世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古代年龄的称呼:
1、幼年: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襙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shǐ 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2、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15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破瓜、碧玉年华: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华:女子20岁。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陆游《梨花》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4、中年:
不惑之年:40岁。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心宜不动。常思玉金枷重。无常一著可伤悲,悟时速把良缘种。鄙了惺惺,装成懵懂。修完内貌频看供。功成行满去朝元,瑞云。——《踏云行赠张公》
知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5、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继粟继肉,以养贤才;祝鲠祝噎,以礼耆耋。—— 陆游 《谢致仕表》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