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农历知识 > 三伏天和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什么意思
三伏天和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什么意思
作者:农历小编 来源自:农历网 时间:2023-12-26

古代养生有很多总结性质的谚语,比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那你知道三伏天和三九天是什么意思?三伏天和三九天其实是一年中的两个极端,一个是最炎热的时节,一个是最寒冷的时节,那么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什么意思的解析,感兴趣就关注下吧。

【三伏天和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三九天

“三九”是指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三伏天和三九天的区别

三伏天和三九天的开始的时间不同,三九天就是“数九”里第三个九,一共有九天,也就是从数九开始后第19天就进入三九天了。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三九是九天不是一天,是从冬至之后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三九是过农历年的时候的一段时间,三九是在冬至这一天开始,第三个第九天开始计算,之后的九天时间,就是“三九天”。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三伏三九怎么算?

1、三伏

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三伏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大约出现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

“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2、三九

中国有“数九寒冬”的说法,从冬至开始数“九”以计算时令。具体计算方法是从冬至日(今公历12月22日前后)算起(冬至日叫“交九”,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数满九九八十一天(至公历3月12日前后)便是“出九”(数九结束,出了数九寒天)。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什么意思】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中国的一句谚语,这句话出自《燕王剑侠》。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最初意思指的是,练习武功,贵在坚持,要做到冷不避三九,热不避三伏。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这也成为很多现代人锻炼身体的一个标准。只不过需要注意,在冬季锻炼的时候要注意保暖,在夏季的时候要防止中暑。

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中国有“数九寒冬”的说法,从冬至开始数“九”以计算时令。具体计算方法是从冬至日(今公历12月22日前后)算起(冬至日叫“交九”,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数满九九八十一天(至公历3月12日前后)便是“出九”(数九结束,出了数九寒天)。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当然,各地春天的步伐并不一致,虽已出九,但广大北方地区并未进入气象学上的春季。常年江南3月上中旬入春,华北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入春,而长城以北则须4至5月入春(连续五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便是入春)。见“入春”。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九九”过后,就表示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一般“三九”时最冷。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10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追根溯源,这句话一般在练武之人身上体现。一般来说,以武为生之人体格较为强健。他们认为,在严寒天、酷暑天进行锻炼,有助于磨炼自身坚强意志,同时加强武术修为和精神定力。

在“三九”锻炼,由于天气过于寒冷,容易导致人们肌肉僵硬、毛孔闭塞,热量散发受到阻碍,体内的热量平衡失调。这不仅会使锻炼效果大打折扣,还会让人感到格外疲惫。此外,寒冷的天气会使人体组织兴奋度下降。在运动时既加强了能量代谢,又增大了耗氧量,对人体健康有负面影响。对于体弱和免疫功能较差者,严寒天进行室外锻炼还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咳嗽、甚至肺炎等,因此,此类人群更当避免此时进行户外运动。

在“三伏”锻炼,因天气炎热,危害则会更大。气温过高时在室外进行锻炼,会使人体的体温过高,从而加速脱水,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循环能力下降,造成神经功能紊乱等不良影响。不仅如此,酷暑天锻炼还容易导致中暑。中暑是高温下发生的一种以中枢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混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候群。若处理不当,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是毋庸置疑的。

体弱、体虚、或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人群,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模式进行锻炼,可能具有致命的风险。

顺应自然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在适宜的温度和时节进行适当的锻炼才最可取。

精彩推荐

大师亲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