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农历知识 > 三伏天具体时间 冬天三伏天是几月几号
三伏天具体时间 冬天三伏天是几月几号
作者:农历小编 来源自:农历网 时间:2023-12-26

三伏天是民间的一种说法,三伏天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这就要说到三伏天的划分方法了,一般三伏天是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而初伏是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而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这段时间就称为三伏天,那么小编在这里,为各位小伙伴们带来冬天三伏天是几月几号的解析,一起来看看吧!

【三伏天具体时间】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的天数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有10天,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有20天。因此整个三伏天,要么持续30天,要么持续4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三伏天”是指农历的"三伏天”,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伏" 的意思是天气太热,不能移动。但是三伏天被称为"伏",因为还有很多寒冷的因素。三府是中原地区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 三伏是根据农历计算的,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

如何安全度过三伏天?三伏天气温高,人体容易脱水,因此多喝水是防止中暑的最佳方法;其次,三伏天要谨防寒气入侵,忌身体受热后立即洗冷水澡,也忌讳大量吃冷饮;最后,天气炎热时人容易烦躁,因此要保持好的心态,心静自然凉!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夏至后太阳直射点虽然在南移,白昼时间在慢慢缩短,但是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依然大于地面辐射到空中的热量,地面的热量还将一天比一天高,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累积到最大。

其次,三伏天主要吹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海风造成三伏天期间湿度大,而水的比热容大,潮湿的空气时能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三伏天往往会感到非常闷热,极易发生“中暑”的现象。

最后,三伏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这也是三伏期间天气炎热的主要原因。

三伏的习俗

头伏吃饺子,夏天人们容易食欲不振,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恰好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称,饺子的外形像元宝,也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烙饼也好,饺子也罢,每逢三伏,人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避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食俗文化。比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用荷叶裹包子,据说有清暑的作用。

扬州则有说法称“入暑三伏,一伏一对童子鸡”,指的是入伏以后有一种传统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一般以清蒸为主,有温中健脾、补气补血之功效。

“就老北京而言,以往越是天热,越要来一碗冬瓜羊肉汤,趁热喝了,有一个好处就是多出汗,借此把体内的‘湿毒’及时排出来。”老北京人赵兴力表示。

气候炎热时,室外活动要适度。饮食之外,沿湖赏荷花,也是一种消暑佳趣。盛夏时分荷花盛开,人们往往会挑一个适宜的天气,出门赏荷。

【冬天三伏天是几月几号】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初伏固定时间为10天,至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所谓的“庚日”就是带有“庚字”的日子,我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来记录日序,分别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10个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地支,组成60个单位,每个单位为1天,六十天为一个周期,来循环记录时间。

庚日总共有6个,分别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庚日与庚日之间间隔10天,所以初伏和末伏规定时间是10天。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天是指哪三伏?

1、初伏

初伏固定为10天, 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也被称为入伏。

2、中伏

初伏与末伏之间的这段时间就是中伏,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这段时间。

3、末伏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末伏固定为10天,也被称之为三伏天。

三伏天的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

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在烹调方面,凉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再辅以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外,还抑菌、降脂、调血压。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祛暑食物。

此外,入伏饮食还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此外,夏天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储备量减少,从而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补水汤茶饮料是个不错选择。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钾、镁等有机盐,而茶水可生津提神,减轻疲劳。不过,这些汤茶热着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为温热的茶饮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2℃,消暑效果远优于冷茶。

精彩推荐

大师亲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