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气候的研究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不仅创造了春夏秋冬,还有二十四节气,更有一些传统的俗语谚语,三伏天指的是什么?很多人认为夏至就是三伏天的开始,其实并不是这样算的,从夏至日数到第三个庚日才是真正入伏,下面小编就为各位朋友们带来三伏天是哪天开始的介绍,快来一起看看吧!
【三伏天指的是什么】
三伏天是指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两个节气之间的日子,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大约是阳历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三伏天天气特点
全年之中最热是“三伏天”,为何三伏天会这么热?主要是因为入伏后,夏季风逐渐抵达最北端,地表湿度变大,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三伏天期间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且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比热容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还影响人体汗液排出,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三伏天中的“伏”,可称长夏。按阳历计算,三伏天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即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节。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伏”,乃藏阴气于炽热,其本身隐含对人们的提醒和警示。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故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之农谚。数伏天气,人们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三伏天饮食注意事项
1、注意油腻
应该注意的是,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注意营养合理的搭配,合理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尽量做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促进饮食。
2、注意卫生
高温季节饮食卫生特别重要,应养成好的饮食卫生好习惯:要选择一些卫生食品,膳食最好现做现吃,尽量避免过剩。
【三伏天是哪天开始】
三伏天是从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开始。
一般是夏至节气到立秋节气,三伏天是从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结束,一般是30天或40天。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天一般都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着来计算的。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果然火力十足,南方大部地区的高温天气已连续“坐庄”多日。
自古以来长沙人就有三伏天兴吃路边荆老姜煨鸡的习惯,长沙有“火炉”之称,三面环山,北面临水,气候湿润,而古人认为公鸡有去湿的作用,这便形成了民间头伏吃鸡的习惯,也因此留下“头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的民谚。
最热原因: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
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初伏固定为10天, 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
中伏: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
也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
也作终伏、三伏。
总的来说“三伏天”其实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的气候特征
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这是因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