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 中秋节 > 中秋节的意义与象征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中秋节的意义与象征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作者:农历小编 来源自:农历网 时间:2024-09-10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和象征,那么你们知道中秋节的意义与象征是什么吗?中秋节的意义与象征是团聚与家庭、感恩与祈福、丰收和富足的意思,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中秋节的意义与象征】

一、团聚与家庭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重要性。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家人会聚在一起,共享一顿丰盛的晚餐,这顿饭通常包括月饼,一种特制的圆形糕点,代表着团圆。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共同欣赏明亮的圆月,这一刻象征着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二、感恩与祈福

中秋节也是一个感恩的时刻。 人们通常会向天祈愿,祈求好运和幸福。这个节日的传统之一是赏月,人们在户外观赏明亮的月亮,这也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同时,月亮还被视为美好生活的象征,因此,人们会表达对未来的愿望和祝福。

三、丰收和富足

中秋节在农业社会中也有着丰收和富足的象征。 这个节日通常在秋收时节庆祝,庆祝的同时也象征着一年的辛勤劳动终于有了回报。人们会品尝新鲜的水果和美味的月饼,享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中秋节的意义和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家庭团聚、感恩祈福、丰收富足的象征。无论您是庆祝这个节日的人,还是想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能够从中秋节中汲取深刻的启示。希望您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节,与家人共享团聚之情,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描写中秋节的绝美诗句

1、圆魄上寒宫,皆言四海同!——唐 李峤 《中秋夜》

2、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元 张养浩 《折桂令中秋》

3、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唐 殷文圭《八月十五夜》

4、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唐 司空图 《中秋•闲吟秋外景》

5、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 李商隐 《嫦娥》

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宋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7、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张祜《中秋夜》

8、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乡一盏灯!——李绿园《歧路灯》

9、去年今夜此堂前,人正清歌月正圆。——宋白《中秋怀感》

10、酒入银河波底月,笛吹玉桂树梢风!——杨万里《中秋与诸子果饮》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赏月有什么意义?

中秋节赏月是团圆,寄托情怀。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人们通过在中秋节赏月来寄托情怀,也是人们渴望团圆的美好心情。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唐诗有多篇中秋赏月诗,如王建有诗:“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写道:“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中秋节又称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从唐代中叶开始,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成为时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妇孺成诵。他的《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非常精致。当时,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明清以后,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做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索性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在中秋晚上,月亮非常圆的时候,大家都出来坐在庭院,庭中吃着月饼,吃着水果,欣赏月亮,大家都围在一起,畅所欲言。它的寓意就是来年有个好兆头,风调雨顺。

精彩推荐

大师亲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