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节日的起源说法以及习俗等等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呢?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四种说法,有的与道教有关,也有的与东方朔、汉武帝有关,不同的说法都带着不同的故事,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元宵节的时间是农历几月几日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元宵节的起源】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节的起源,一般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
道教说他们所崇奉的神——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是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之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元宵节就起源于西汉皇帝祭祀太乙神。
《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太一”,又称“太乙”,从先秦时期起就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
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乙》中,就写到了当时民间祭祀太乙神的礼俗,与屈原同时代的诗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赋》中也记述楚人祭祀太乙神:“有高土……醮鬼神,礼太乙。”
此种风俗到了汉代,上元节朝廷祭祀太乙用大典,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继而形成灯节。
第二种说法认为,元宵节的起源与汉将周勃、陈平等人平定诸吕有关。
据记载,西汉惠帝刘盈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协力于公元前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因勘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了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古时正月又称元月,“夜”又称“宵”,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到后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还有一说,将元宵节的起源后移到东汉明帝刘庄。
刘庄喜好佛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佛教感兴趣的皇帝。他为了推崇佛教,就下令正月十五“烧灯表佛”,用以象征佛家学说大放光明。因此,士族庶民,一律于正月十五夜晚张挂华灯。
《事物纪原》记载说,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暝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夜晩,皇帝特许执金吾弛禁,连其前后各一日允许百姓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第四种说法,是东方朔诓骗汉武帝的故事。
这种说法最具传奇色彩。相传汉武帝时,朝臣里有个文人东方朔,他足智多谋、滑稽风趣,常在武帝面前逗乐,汉武帝很喜欢他。
那一日,东方朔在御花园见到一位宫女泪流满面。他一打听,原来宫女名叫元宵,自选入宫闱后,深居宫中,与世隔绝,她想念父母双亲,因此悲伤落泪。
东方朔问明了情况,便心生一计,到长安街头卖起卦来,并扬言说:“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
人们一听说火神君将火焚帝宫,京城上下一片恐慌。汉武帝连忙向东方朔问计。东方朔乘机献策道:正月十五夜晚,宫内人一律外出避灾。并请武帝传谕京城官民将大街小巷庭院屋宇统统挂上红灯,佯装成满城熊熊大火,以欺骗火神君不降灾长安。
他又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手艺最好,让她做好汤圆,由皇帝焚香上供火神君。这样,火神君或许会悲天悯人,不降灾难。
汉武帝照计行事。十五日夜晚,长安城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城内外的官员、百姓都早早上街观灯。元宵的妹妹也领着父母进城观灯,元宵终于见到了父母。
闹了一夜灯火,京城长安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从此,每年到了这一天晚上,都张灯结彩放焰火,虔诚地供奉汤圆,相沿成习。
因十五上供的汤圆数元宵药娘做得最好,人们为纪念她,就把汤圆改称元宵,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时间是农历几月几日】
元宵节的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元宵节定为参佛的吉日良辰。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元宵节主要有什么寓意?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传统习俗的美好寓意
1、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2、元宵节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
3、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4、元宵节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5、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元宵节的小故事
1、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2、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3、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 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富家一盏灯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4、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日:“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