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 > 立秋 > 立秋的农事活动 立秋的活动
立秋的农事活动 立秋的活动
作者:农历小编 来源自:农历网 时间:2023-08-14

立秋十日遍地红,立秋一到来,植物们就渐渐开始成熟了,立秋之际到田野之上眺望,你会发现农民们翘首以盼秋雨淋漓,立秋过后再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农事活动就这么热火朝天的展开了,那么你知道立秋的农事活动有哪些吗?除了农事活动以外,立秋还有很多的活动,这个节日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重视,小编就在这里,为各位朋友们介绍立秋的活动,快来看看吧,不容错过的精彩内容!

【立秋的农事活动】

一、菜田作物管理

1、辣椒早春连作栽培的晚熟辣椒,应注意加强肥水的管理,保持*壤湿润,注意烟青虫的防治。秋辣椒、秋延后辣椒,重点加强病毒病、疫病等的防治,搞好苗期遮阴,看苗追肥、浇灌,不能缺水。2023年立秋的具体时间 2023年立秋早还是晚>>>>

2、茄子再生茄子要加强肥水管理,保持湿润,加强黄萎病、绵腐病、褐纹病等的防治。秋茄子或秋延后茄子,栽植后10天左右,加强肥水管理。天旱时带肥灌透水。暴雨后要立即排水。

3、秋延后黄瓜重点是防治病虫害。2~3片真叶时,隔七天用药喷雾防治霜霉病。3~4片真叶时,喷40%乙烯利100毫克/升液2次,每2天喷1次。

4、芹菜注意用遮阳网或草帘等及时搭遮阴棚,加强追肥、浇水工作,保持*壤湿润。及时防治蚜虫、软腐病、叶斑病等病虫害。

二、经济作物管理

1、抓紧抢收抢晒早稻,尽量缩短农耗期;抓紧抢插(抛栽)双季晚稻,尽量在立秋以前完成晚稻插秧(抛栽)任务,及早转入田间管理,采取以水调温、叶面喷肥等措施防止高温危害,争取晚稻生产主动。

2、立秋时节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也是不修棉的打顶的最佳时机(“不修棉”的打顶时间要比传统的整枝棉花要延后10-15天)。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

3、防治夏谷子粟穗螟(杨花盛期、末期各喷药一次)。防治夏绿豆叶斑病、豆荚螟、红蜘蛛。防治夏芝麻茎点枯和叶部病害。

气候常识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外,秋的含义,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立秋的活动】

1、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做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3、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4、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5、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省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6、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7、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8、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9、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10、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二十四节气简介

立春: 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雨水: 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

惊蛰: 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 "过了惊蛰节, 春耕不停歇"。 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

春分: 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 这时阳光直照赤道, 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

清明: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 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 雨量增多, 春暖花开,天空清澈明朗, 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另流行扫墓活动。

谷雨: 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节气的由来。 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立夏: 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

小满: 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 顾名思义, 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 小满后, 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

芒种: 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 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 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小暑: 在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是从夏至后第三庚开始的), 所以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大暑: 在公历7月23日前后。 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立秋: 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

处暑: 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

白露: 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

秋分: 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此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寒露: 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寒露一到,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 原野一片金黄,是秋游的好时节; 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却仍郁郁葱葱。

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

立冬: 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 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的节气。 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小雪: 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 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

大雪: 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一交大雪,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

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 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这天昼最短, 夜最长。 冬至过后便是"数九"了。

小寒: 在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这时正值"三九"前后,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 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大寒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精彩推荐

大师亲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