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朋友
狗,又称犬,古人认为“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也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从原始时代起,无论游猎、农牧,狗都是人类的好帮手。直至今日,狗在许多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人类无言的朋友。
阿尔卑斯山积雪中冻僵的旅行者,是狗给他们带来生还的希望;探险家跨越南北极地的壮举中,有狗为他们负重运输。在缉私查毒、破案追踪中,警犬的功绩举不胜举,在马戏舞台上和家庭生活中,狗又以机智俏皮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快乐。人类探索地球外层空间之初,也是由小狗率先升空,帮助人类拉开宇宙航行的序幕。80年代末墨西哥大地震时,成群的猎犬,在废墟里嗅寻营救出大批幸存者。为此,劫后余生的人们满怀感激之情,在墨西哥城中为狗树起纪念碑。以狗对人类的贡献而言,足以树起成千上万的丰碑。
萧伯纳说他的爱犬:“如果友谊的重要之点在于遵从朋友的举动嗜好的话,那么它完全具备这一点。我落座时它卧下,我散步时它随着走。这是许多挚友装都装不出来的。”狗对人的绝对忠诚或许只有马可以勉强相提并论。
三国时,襄阳人李信纯家养一犬名黑龙。一日,李于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中。时遇太守郑瑕(偏旁应为土)出猎见草深派人纵火烧之。信纯卧处北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黑龙就奔往水中,湿身返回把主人周边弄湿,李幸免于难,狗却因奔波困乏而死。李醒来见犬死而且浑身水湿,惊讶之间又看到身边火烧的痕迹,方知义犬救主。李信纯恸哭失声,太守为之恻然,下令用棺槨衣衾厚葬,立义犬冢。
义犬救主或为主复仇的故事,古今中外佳话不绝。契诃夫、杰克•伦敦都曾不惜重墨为人类无言的朋友写真立传。中国著名画家韩美林逃过十年文革劫难,重新拿起画笔创作的第一幅画,就是《患难小友》,纪念在苦难中和自己相依为命,为保护自己而惨死的小狗。画面上那只通灵性的小动物身上,凝聚着画家十年的辛酸和悲愤,也折射着人与动物间真挚情感的光辉。
聪明的动物
狗被公认是聪明的动物,有人认为大约具备两三岁幼儿的智力。经过训练的狗常有惊人之举,如马戏团小狗算算术,警犬在破案追踪中立功。
西晋文学家陆机有一犬名黄耳,黠慧能解人语。陆机在京城洛阳做官带走了黄耳,陆机因久无家信,就戏问黄耳能否传信,并作书放入竹筒,系于狗颈,遣狗返家。狗沿驿道奔驰,饥时自己捕食猎物,遇水则向行人摇尾乞怜,搭船而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返回吴县陆家(今上海松江县一带),以竹筒示家人。家人看过信后,狗又作声似有所求,家人作答书放入竹筒,狗又奔返洛阳。古时交通不便,自洛至吴,人需50余天,而狗往返才半个月。此后,陆家对黄耳更加宠爱。黄耳死后,陆家厚葬之,并立黄耳冢。
现代西方不少宠犬的人,常常把狗视为家庭成员,原因也是狗不仅忠诚,而且聪明。在巴黎的爱犬墓地,可以看到许多人为狗立的碑,上面的悼词情深意切。
狗有时也喜欢恶作剧,如小孩淘气,博人一笑。风流天子唐明皇与兄弟下棋,杨贵妃在一旁观战。一看皇上要输,就把康国猧子(西域进贡来的小狗)放在皇上座侧,猧子立即跳上棋盘搅局,帮皇上赖棋。皇上当然是龙颜大悦,亲王也无可奈何。谁能跟这个小生灵生气呢?
不同的待遇
若干年前,英文《中国日报》报道中国青年工人技术大赛时,用“Ten top dogs”(十条出色的狗)称赞获胜者。西方读者会认为是极巧妙的比喻。但若直译为汉语的话,那几位技术能手却会不高兴。中国人可以赞美人如龙、如虎、如雄鹰、如骏马,唯独不可以如狗,出色的狗也不行。因为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相差甚远。中国人常把人性的卑劣“栽”到狗身上,以致汉语体系中凡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
依附坏人的是“走狗”、“狗腿子”;坏人失势则是“落水狗”、“丧家犬”;心肠歹毒谓之“狼心狗肺”,恶习难改谓之“狗改不了吃屎”;坏人相斗叫做“狗咬狗,一嘴毛”;文章写得不好,会被讥为“狗屁不通”,发表了谬论,会被笑骂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或“狗带嚼子――胡勒”;越过自己职权范围行事,则被指责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等。其实,狗没有人类那么多缺点,狗若懂得修辞学,肯定不同意和那些龌龊小人相提并论。不过,最近中国足球队主教练朱广沪大谈“疯狗精神”,企图给孱弱的中国足球注入一针强心剂,这倒颇有点耐人寻味。
有的外国人的名字或绰号取自于狗,其中不乏亲昵爱怜之意。但中国人为小孩取名用“狗剩”、“狗娃”、“阿狗”之类,却是为了取贱名好养。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小名“犬子”,其父母本意是“爱而字之也”。后来的中国人对外人谦称自己儿子为“犬子”,源出于此,但已和司马相如父母的本意不大一致了。
中国人养狗,过于实用。《三才图会》曰:“犬有三种,一者田犬(猎犬),二者吠犬(看家护院犬),三者食犬。食犬若今菜牛也。”除了打猎、看家,狗的用途就剩下被宰食了。可见古人没有多少宠犬的雅兴。
北宋的徽宗皇帝生肖属狗,曾下诏“禁止天下杀狗”。太学生闻讯聚众于宫门抗议,说:“神宗皇帝(徽宗之父)生于戊子年,肖生为鼠,为何当时不禁养猫?”徽宗无可奈何,只得收回成命,因为彼时狗肉与牛羊猪肉一样,都是主要肉食。
当然,中国各地、各民族对狗的态度也不尽一致。拉祜族就坚决不吃狗肉,他们坚信狗曾救过本民族的祖先,因此世世代代不食狗肉。畲族、瑶族更把狗奉为图腾,严禁杀狗。
《后汉书》曰:“帝高辛氏有狗名盘瓠。时犬戎兵强,乃募得犬戎吴将军首者,赐予少女。盘瓠得之,于是少女随盘瓠升南山,产子男女十二,自相夫妻,后繁盛也。”畲、瑶族人认为本民族即盘瓠之后,因而奉为图腾。养狗只为打猎撵山、看家护院,狗到老病时也不宰杀,等其自然死亡。
由于传说中的盘瓠“其毛五彩”,瑶族先民就把衣服染上五彩颜色,并在衣襟缝一尾状饰物,以纪念盘瓠。至今瑶族服饰还或多或少保留图腾崇拜的痕迹。无论男女,都在领边袖口裤沿和胸襟两侧绣上鲜明的花纹,有的还特意把上衣剪裁得前短后长。妇女将发髻梳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有意后坠一截。儿童戴狗头帽,穿狗头风衣。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因牧、猎生活的需要,对马、犬有特殊感情。故契丹――辽(公元916年契丹创立,941年改号辽,中途一度称辽,1125年辽为金所灭)的墓葬中,除可见到殉葬马外,还可见到殉葬狗。以至这成为考古界断代的一条重要依据,凡有狗殉葬的古墓,必辽墓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