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多熟悉的节气歌,你知道阴历和农历的区别吗?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的阴历能照顾到月相潮汐变化又能兼顾寒暑节气呢?因为我们所称的阴历其实农历,而农历是阴阳合历,是前人的智慧,接下来小编就为各位小伙伴带来阴历和阳历有什么区别的介绍,不要错过了。
【阴历】
我国现在所称的阴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既照顾到了月亮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到了寒暑节气。
真正的阴历是历法分类中的一类,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
在很早的时候,古人就发现月亮会出现周期的变化,从月缺到月圆,再到月缺,如此往复。
月相的变化周期大约为29.53059天,所以在阴历中分为了6个大月和6个小月,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一年平均下来每个月为29.5天。
每个月和月相变化周期相差了0.03059天,这样差不多过32-33个月,也就是2-3年就会差出一天,所以需要每隔几年加一天来进行调整。所以,阴历中也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354天,闰年355天。
阴历与农历
农历也是根据月相变化来安排每一个月有多少天的,这和阴历是相同的。
提到农历,就不得不提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也属于农历的一部分,由于我国的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大家很容易误认为二十四节气和阴历相关。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的周期性变化,记录太阳在不同的位置时,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等而总结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也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作为一个轮回,所以和阳历是密切相关的,属于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日历,从阳历上看,每年的二十四节气日子基本上都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两天。比如立春基本上都在2月4日左右,马上到来的2019年2月4日就是立春。
阴历和四季更替的周期差11天左右,为了能跟上四季更替的节奏,古人决定人为增加一年的长度。
当然并不是在每一年都增加几天,而是每隔2~3年,就在一年当中增加一个月,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闰月,有闰月的这一年在农历中也称为闰年。
每19年中增加7个闰月,平均每年的长度就能和阳历很好的对应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每隔19年,很多人的阳历生日和农历生日就会在同一天。
在阴历的基础上定期加上闰月,这就形成了我国的农历,既保留了阴历的特点——能够反映月相的变化,又保留了阳历的特点——能够反映四季的更替,所以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
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并不完全等同于阴历。这里学姐要特别提示大家,农历的闰年和阳历的闰年可不是一回事哦,比如农历2017年有闰六月,所以是闰年;但在阳历中,2017年就不是闰年,阳历2017年只有365天。
【阴历和阳历有什么区别】
1912年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1949年后则正式采用公元纪年。也称阳历。
我国现在所称的阴历,是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既照顾到了月亮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到了寒暑节气。
因此,阳历是现行的公历,阴历是传统的农历,也就是阴阳合历,而真正的阴历很少出现,我们所提的阴历一般都默认古老的阴阳合历,农历。
现行公历发展史
公元,是纪年法称谓,为纪年体系。该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公元元年之前的称公元前。
所谓的2021年就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算起的两千零二十一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0是自然数,但并不存在公元前0年或公元0年。公元前1年之后的一年,是公元1年,为公元元年。
虽然公元前的纪年是倒着数,后面的数目小于前面的数目,例如西汉成立的公元前202年,晚于秦朝成立的公元前221年,但具体到每一年的月份,还是正着数,1月在前,12月在后,日期也如此,初一在前,十五在后。
西元纪年在八世纪以后才被西欧基督教国家应用。即使教皇也一直是用在位期间为纪年记录文件的。
到了十一至十四世纪的时候,西元的概念才普及。而西元成为世界主流也是欧洲殖民的结果,同时也传播了格里历,成为国际通行的纪年标准。
传统农历发展简史
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干支历(摄提)、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唐朝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古人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已采用干支纪元,据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中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
先秦时期,各地还有自己的历法。秦与汉初时期使用秦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气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汉武帝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
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
中华民国成立,采用西历,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并欲废除中国传统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保留中国传统历——夏历的使用,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