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 端午节 > 端午节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端午节有几个别称
端午节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端午节有几个别称
作者:农历小编 来源自:农历网 时间:2024-06-10

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么你清楚端午节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什么吗?端午节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有很多,例如纪念屈原、团圆与和谐以及祛病防疫等等,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端午节有几个别称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端午节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1、纪念屈原:

端午节最广为人知的起源就是纪念楚国诗人屈原。据传说,屈原在楚国政坛上受到排挤和迫害,在悲愤之中投江自尽。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于是将糯米粽子投入江中,希望以此保护屈原的遗体。因此,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象征着对屈原等忠臣爱国者的怀念和崇敬。

2、团圆与和谐:

端午节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节日,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团圆。在这个日子里,人们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一起吃粽子、看龙舟赛,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快乐。这种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巩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3、勇敢与团结:

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象征着勇敢与团结的精神。龙舟比赛是一项激烈的团队运动,需要参赛者们有极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比赛中,队员们需要团结一致,奋力向前,以争取最终的胜利。这种勇敢与团结的精神,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寓意,它鼓舞着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团结一致,共同克服。

4、祛病防疫:

端午节还有许多与祛病防疫有关的习俗,如挂艾草、喝雄黄酒等。艾草具有杀菌驱虫的功效,悬挂在门前可以驱除病害,保护家人健康。雄黄酒则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喝雄黄酒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些习俗都象征着人们对健康和幸福的追求,体现了端午节的美好寓意。

端午节还是一个传递亲情友谊的节日。在端午节,家人团聚,共度佳节。亲朋好友互赠粽子、鸭蛋等礼物,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祝福。在这一天,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荡秋千等,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增进友谊,加深情感。

端午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一系列活动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驱邪避瘟,祈求健康平安,传递亲情友谊,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端午节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彩。

【端午节有几个别称】

端午节的名称有二十多个,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菖蒲节、当五汛等。据考证,有些称谓比“端午”之名更为久远,命名也极具地方特色。笔者调查发现,端午的命名主要分为天象类、民俗类、物象类、气象类、人物类。

天象类

自相关节俗定型以来,“端午”之称最常用。“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说文解字》:“端,直也。从立,耑声。”《广雅》:“端,正也。”“午”字本义为“中”。《说文解字》:“午,忤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意思是五月阴气逆转,阳气上升,阴阳相犯,形成忤逆之态。“午”还有“正中”的含义,在十二时辰中,午为太阳当顶之时。再看“五”字,《说文解字》云:“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清代段玉裁注释说:“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他在注释《说文解字》“午”字时又说:“午者,阴阳交。”可见,“五”和“午”都有阴阳交合的意思。因此,“端午”又称“端五”,即“正中之正”也,其又称“午月午日节”。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常用天干地支。第五个月即“午月”,第五日即“午日”,而午日又为“阳辰”,因此端午也称为“端阳”。《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明清时期人们多采用“端阳”叫法,如《金瓶梅》:“一日,将近端阳佳节,但见……处处过端阳,家家共举觞。”《西游记》《红楼梦》中都有“端阳”的说法。

民俗类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中,龙舟与竞渡本是分开的,据文献记载,二者结合始自唐代,当时只是局限在皇室贵族、朝廷官僚阶层,在历史上,民间竞渡甚至被反复禁止。不过,在社会民俗层面,龙舟竞渡始终非常受欢迎。如今,赛龙舟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节俗活动,在南方尤其盛行,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有效。因此,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端午节有“浴兰节”之称。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宋代欧阳修也有一首《渔家傲》,把端午称为“浴兰节”:“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此外,据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古人认为五月正值气候由春向夏转变的过渡阶段,病菌、毒虫滋生,被认为是“恶月”,因此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将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躲藏避恶,故端午有“躲午节”之称。

物象类

端午又称“蒲节、菖蒲节、艾节”。菖蒲有香气,古人认为其是防疫驱邪的灵草,为“天中五瑞”(对付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种有毒动物的五种植物)之首。唐代王贞白《送芮尊师》说“石上菖蒲节节灵,先生服食得长生”,可见,菖蒲在古人心中地位之高。艾叶亦是如此,艾叶气香味苦,微温无毒,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同样有避秽之能。古人认为端午阳气旺,五毒尽出,而艾草、菖蒲长势茂盛,被认为能感“百阴之气”。每年端午,人们就在门上、墙上挂菖蒲或艾草来辟邪驱魔。如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写道:“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气象类

我国位于北半球,夏至时,太阳位于天的正中,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因此,端午节又称天中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中说:“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晋代周处在《风土记》中对端午与夏至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说明:“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可见,远古时的夏至节便是端午节。到了汉代时,南北统一,朝廷为了方便民众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

有些地方的端午名称还反映了伴随天象变化而来的潮汐现象。比如,在上海靠杭州湾北岸一带的部分农村,习惯称“端五节”为“当五汛”,说的是端午时节潮汐高涨,亦有个别地区称“五月当午”。

人物类

端午是否源于纪念某一个历史人物,尚未有定论。楚人说是屈原,吴人说是伍子胥,晋人说是介子推,此外还有纪念汉代孝女曹娥、苍梧郡太守陈临的说法,有些地方还提出了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纪念屈原说,因此端午节又称“屈原日、诗人节”。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因遭受小人谗害而投江致死。屈原的政治抱负以及文学造诣使人们更倾向于将其当作端午起源的代表人物。不过,闻一多先生在其《端午考》一文中,认为端午节并非为祭祀某一人物而形成的,它源于远古时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除了以上名称,端午节别称还有很多,例如有些地方把端午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节的意思。还有些地方根据当地的习俗选取某些节日习俗物品来给端午命名,如“灯节、五蛋节”等,道家则称端午节为“地腊节”。从种种名称和习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端午的重视。

精彩推荐

大师亲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