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 综合 > 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 汉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 汉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作者:农历小编 来源自:农历网 时间:2023-12-15

在我国有着很多的传统节日,不同的传统节日过法和习俗讲究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节日,春节在我国是一个让人很期待与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Chinese New Year),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2024年春节 2024年春节是几月几号>>>>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的岁首具有重要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由来

正月初一日,历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称为春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事情。辛亥革命后,各省代表云集南京开会,议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日改称春节。但是并没有正式命名和执行。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才正式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正式被命名为春节。

说法一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说法二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天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改名为"春节”。

【汉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1、春节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

2、立春节

从这天到立夏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3、元宵节

亦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4、二月初二

龙抬头、龙头节

5、花朝节

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6、上已节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7、寒食节

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8、清明节

于此日祭祖扫墓。

9、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等。

10、天贶节

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11、莲花生日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传说鹊桥相会之日,是亦乞巧许愿之日。

12、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鬼节等,有祭祀灵魂等习俗。

13、中秋节

又称秋夕、八月节、月节、团圆节等。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玩灯笼等。

14、重阳节

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15、寒衣节

又称授衣节、冥阴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

16、下元节

“水官大帝”禹的生日,又称“消灾日”、“下元水官节”。

17、腊月初八

相传是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的日子,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18、除夕

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

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以及习俗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与中秋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包括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新年节日。中国的汉、壮、布依、仡佬、瑶、京、朝鲜等民族,以及居住在海外的华人都过这个节日。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国也有过春节的传统。

春节是一年中欢乐气氛最为浓郁的节日。新年伊始,古人在这一天举行朝贺,迎神拜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从事各种娱乐活动。久而久之,庆祝的时间向后延伸,庆祝的内容逐渐丰富。

庆祝的主要内容有:

1、 过小年。时间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传说灶王爷要在这一天到天上汇报人间的情况。民间就在这一天祭灶,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除夕,俗称大年。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喝分岁酒,守岁,贴门神和春联,燃放爆竹。

3、 正月初一。家人团拜,然后出行,路遇亲友,互致祝贺。

4、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和终结,人们吃元宵,赏花灯。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汉族、壮族、朝鲜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过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这一天便叫做“寒食”清明节当天为先人扫墓,给祖先的坟墓除草添土。宋代以后,寒食禁火的习俗逐渐消失,清明扫墓仍普遍流行民间。

此外,人们在清明节还有踏青游春,放风筝,荡秋千的习俗。

端午节

提起吃粽子,大家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胸怀爱国激情,却报国无门,在楚国遭受秦国大举进犯之后,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汩罗河而死。民间为悼念屈原,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子投入河中,让鱼蟹吃饱以免伤害屈原的遗体,并且举行龙舟竞渡表达哀思。以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就成为了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流行于汉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节日的起源还有其他的解释:认为古人把五月作恶月,有许多的禁忌,因而有挂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

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 “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旧时,一些地区的妇女或姑娘们要在晚间祭月,祭月用的供品是各种月饼和切成花篮状的西瓜等,形状都是圆形,象征着合家团圆。祭拜后,全家围坐在院中,一起吃月饼,饮桂花酒,赏月。中秋节还有给小孩子送兔儿爷的习俗。如今祭月仪式已逐渐消失,中秋节成为了人们团聚和娱乐的节日。

精彩推荐

大师亲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