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 > 冬至 > 冬至吃饺子象征着什么 冬至节气特点介绍
冬至吃饺子象征着什么 冬至节气特点介绍
作者:农历小编 来源自:农历网 时间:2024-03-04

在北方的冬天,冬至这一天是有吃饺子的习俗的,那你知道冬至吃饺子象征着什么?饺子的形状像耳朵,在北方就有了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又有一说是,饺子和元宝相像,也有财源广进的发财寓意,接下来小编就为各位小伙伴带来冬至节气特点介绍,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二十四节气更多知识,等你了解!

【冬至吃饺子象征着什么】

饺子形状像耳朵,在以前的冬季,很多人容易冻耳朵。那么吃了饺子就可以避免受到冻疮,也是很有寓意的。不过也有说饺子像元宝,也意味着来年财源广进。

在老济南的习俗里,立冬并没有吃饺子的习惯,不过“冬至饺子夏至面”却一直流传着。济南立冬过后,天气不是很冷,真正的‘严冬’,得等到冬至,在经济条件欠发达的时候,冬至的寒冷会让不少人冻伤耳朵,而饺子形状很像耳朵,于是有了‘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习俗。冬至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哪个方向 关于冬至的知识>>>>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国许多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吃饺子的好处

1、从烹饪科学的角度看,蒸煮饺子以水(汽)为介质的烹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杀菌,避免了烧烤炸条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强致癌物,保证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营养成分在蒸煮过程中也不至于因过氧化或水解而损失。

2、从膳食结构角度看,饺子的馅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类与菜果、肉类的适宜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并酸碱平衡,膳食宝塔形结构。

3、从营养角度看,饺子以水(汽)为传热介质经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类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体吸收。

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节气时有吃饺子、吃馄饨、吃汤圆、吃羊肉汤等饮食风俗。冬至节气吃的食物体现了该地域的农业水平和饮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饮食习惯就变成了一种地域风俗,通过不断的往来和融合,南方人也会在冬至节气时吃饺子,北方人也可能在家里煮汤圆吃。

北方冬至的习俗:吃饺子,个人认为还是北方庆祝冬至,比较有仪式感,冬至这天来临之后,北方大多数家庭都会选择吃饺子,不论贫穷或者是富有,大家都听说过张仲景这个医生来制作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其实这是真实发生的,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去世的日子,也是为了御寒,都会在冬至那天吃一碗饺子来表达自己对医圣张仲景的感恩。

另外北方的少部分家庭还会选择吃馄饨,馄饨意为调节阴阳,有些人认为冬至这天为极阴之时,所以要使用馄饨来调节一下天地间的阳气生长,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其实吃馄饨适合相传汉朝的时候北方匈奴分为两个部落,一个叫作浑氏,一个叫作屯氏,这两个部落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因此老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起名馄饨,并且吃掉。

【冬至节气特点介绍】

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地球位于赤纬-16°19'。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部分地区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

气象变化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 。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日照时间短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三候

冬至的三候就是指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

在北方,强冷空气阵营极强,经常南侵,产生大风降温还伴有雨雪天气寒流。一般地,冬至一过,在我国就渐渐进到严寒季节。而这时,在北方,水一般已经能够结成冰了。记忆里,无数冬日的早晨,凝固在工程及其绿色植物里的露珠像魔术表演一样变成了各种各样外形的冰棱、冰碴,全透明晶莹,颇有趣味;而睡觉之前,孩童们最喜欢在院子里放入一桶净化水,待早晨起床,拿出那清亮的冰块儿盘玩。也有不谙世事、顽皮的孩童将冰袋放进口中,咬得“嘎嘣”直响。在冬日,小小冰块儿为孩子们产生无限大快乐和开心。

二候地始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冬至之际,就是冷冻之始。这时,北方丰收早就完毕,开阔的原野上,裸露出一片片红白的土地资源。一场雨出来,通过霜降,土壤的表面常常会出现一层薄冰,脚踩上去,“嘎吱”直响。可不要小看了那很薄的冰面,它们都是在包囊并守护着土壤。由于土地资源是民生之本,有了这个,大家才可以辛勤耕耘,才会粮种,有饭吃。所以被冷冻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在以它本身的形式劝诫大家:地冻将息,如同人之将省,以贴近生活而博采众长也。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就是指野山鸡一类的大雕,蜃为大蛤。冬至后,野山鸡一类的大雕便不常见了,而海边却能够看见机壳与野山鸡线条、色调相近的大蛤。因此,古代人觉得冬至后雉便成为大蛤了。这个说法充斥着想像且富有戏剧化。古时候,因为高新科技比较落后,大家只有凭想象力和猜想来描述自然界中的诸多状况。实际上,冬来,冬候鸟北迁,降水降低,海面与江河的水位线可能就相对应减低,因此,大家便经常还可以在外露的海滩上看到大蛤了。

精彩推荐

大师亲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