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夏天的节气之一,也标志着再过一段时间就要迎来夏季最炎热的阶段,夏季有三伏天,很多人很好奇夏至是入伏的第一天吗?很多人只是听说过夏至节气而已,但是对这个节气并不了解,夏至到了以后,天气会变得更加炎热,下面是夏至是代表夏天的开始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至是入伏的第一天吗?】
夏至不是入伏的头一天。因为根据中国历书(也就是计算年月日的书)规定:“夏至三庚日数头伏”,也就是说入伏要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所以今年入伏时间是7月16号,为头伏第一天。
此外,需要注意,庚日的日期在公历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公历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
夏至气候有何特征?
1、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2、暴雨天气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夏至是代表夏天的开始吗】
不是
夏至不是代表夏天的开始。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交节,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盛夏的开始,但并非夏季的开始。
夏至后,天气逐渐炎热,人们开始避暑,饮食宜清淡,不宜剧烈运动,并注意保持清凉和正常食欲,以免中暑。夏至也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
立夏和夏至的区别
1、时间不同
立夏每年发生在农历的5月5日-5月6日之间,夏至发生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立夏是夏天里面的第一个节气,夏至则是第四个节气,夏至在立夏的后面。
2、气候特征不同
立夏是刚刚告别春天,这个时候气温不高,一般在日平均气温在20多度左右。夏至进入全面烧烤模式,气温升高,天气炎热。
3、风俗习惯和饮食特色不同
立夏时候人们一般通过喝喝冷饮来消暑。此外在饮食上面立夏时候要进补。夏至主要吃麦粽、薄饼。
4、地球所处的位置不同
夏至的时候,地球开始从赤道逐渐向北半球运行。立夏时候,地球在北半球,这个时候会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1、特点
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此外,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2、风俗
(1)祭神祀祖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3)吃面
自古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